提词器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明以来,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给很多领域的从业人员,带来了极大的便捷。虽然种类多样,应用领域也不尽相同,但功能几乎都是为了避免镜头前,或者台上的人出现语言文字错误。
现在提词器种类繁多,有会议演讲专用、新闻播报专用、综艺节目和演唱会有经常能看到。甚至手机上也出现了诸如梦音提词器、提词器大师之类的软件,自媒体视频作者,用手机拍摄视频的话,就可以使用它的提词功能。
现代人避免出现语言文字错误,可以使用提词器,古代人很多时候往往也需要记忆大量文字内容,他们在关键时刻忘词怎么办呢?其实古代官员也有“提词器”,不过主要是上朝的官员用得比较多,就是他们手里的笏板。
笏板又被叫做朝板、手板或者玉板,就是官员们上朝面见君王时用的工具。兴起于商周时期,和现代提词器一样,古代“提词器”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,保障朝堂秩序。
试想一下,古代统治者在上面夸夸其谈说个没完,下面的臣子却越来越慌,因为时间越久,主子说的东西就越记不住,如果没有及时完成主子下的命令,让主子不高兴,那可不是自找麻烦?
于是笏板“提词器”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,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,把要上奏的内容记在笏板上,防止关键时刻忘词,或者用来记录君王旨意,简单的把君王的命令先记下来,下朝后再整理,就不怕忘了君王的旨意,耽误办事进度了。毕竟忘词这种事哪个朝代都是一样的。
古代语言学基本典籍丛书《释名》中记载∶“笏,忽也,备忽忘也。”说明笏板主要用途就是备忘提示用的。当然也有其他作用。
第一种就是用来彰显龙威。臣子上朝面见天子时用笏板挡着自己的脸,表示对天子的敬意。
第二种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奴隶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,笏板被赋予了象征官员身份地位的含义,《北史·李穆传》记载∶
"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。"
就是说,一个家族有百余人是当官的,家世显赫。
第三种用途,还能激励读书人。明朝归有光所作的散文《项脊轩志》∶
"顷之,持一象笏至,曰: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,他日汝当用之。'"
就是归有光的祖母拿着先人的象牙笏,勉励归有光勤奋读书,以后也能拿着象牙笏在朝为官。
关于笏板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,古代官员基本上一人一个笏板,公务繁忙的官员可以多带几个,拿不下就可以用袋子装着,后来被称为“笏囊”。唐朝名相张九龄,因为体弱,让随从背着笏囊,没想到成了“潮流”,官员们纷纷效仿,用来显示自己公务繁忙。
大家都知道,很早以前古代人的书写工具都是兽皮、竹简之类的,完全记录下君王下的命令也不现实。直到东汉造纸术发明后,纸张逐渐普及,写在纸上的奏折出现,成为官员们新的“提词器”。但因为笏板的象征意义,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。
明代以前,五品以上官员持象牙笏,以下的就用竹木做的笏板。到了明代,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持象牙笏,五品以下的官员啥也不拿。笏板的形状也随着时代变迁在变化,一直到清朝笏板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,废弃不用了。
如今人们能用到功能种类多样的提词器,但是,它的功能却和古代笏板差不多,相信大家在看到综艺节目现场的提词器的时候,也不会想象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就有了“提词器”吧。